谈及“刺绣”一词,人们最先会想到的是“四大名绣”――苏绣、湘绣、蜀绣、粤绣。这类精刺细绣的手工艺术品,总是和碧山绿水,轻舟荡漾的温柔南国水乡联系在一起,断然想不出这绣品也能生在粗犷雄浑的高原地界。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两岸有一种民间刺绣,民称“洮绣”,它虽不及江南水乡绣品里的温柔俊俏,但自有大西北的爽朗艳丽。
历史学家顾颉刚于20世纪30边地年代视察临潭时说:“此间汉回人士,问其由来,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方,盖明初以戡乱来此,遂占地为土著。”600余年前,江淮移民来到边地洮州,带来了江淮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。这些技艺最初只在移民中传承,后在当地民众中广泛流传,为洮州妇女自小习得的本事。
所有的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特定环境中形成的,其他民族难以模仿、取代。洮绣也是,图案、配色、针法、自成风格,缝予绣品独有的质感和情感。洮州妇女最常用绣技有两种,一种刺绣前在绣布图案上粘贴剪好图纸,图案突出,图案上有网状的空格,整体图案从视觉和触觉上给人凹凸起伏的质感,古朴而粗犷。另一种掇花式样,刺绣时,针与绣布呈垂直关系,掇针在绣布快速上下穿插,密麻的线圈聚集形成类似毛巾的绒毛,强立体感,给人敦厚之感。
洮绣图案更重写实,图案虽经艺术加工,但最大程度保留物象原有面貌特征。或将原形无关细枝末节删减,或将局部适度夸张,或将与主题相关形象自由结合。动物、植物、人物皆可成为原形本身,不讲透视的原理、不受焦点中心制约、不考虑比例与虚实,洮绣图案构图随意、灵活,是由所有物象平铺排列而成,自然的天性流露,未有刻意雕琢造作,饱满、古朴、纯真。
每一个绣品都蕴含制作者的主观意念。鸳鸯、龙凤、蝴蝶、喜鹊、金鱼、荷花、梅花、菊花、佛手、石榴、文字、人物纹样。每一物样皆有寓意,求子、求祥、消灾避难。将喜鹊、梅花、蝴蝶、花朵、金鱼、莲花等纹样组合绣在鞋垫。喜鹊登梅、蝶恋花、鱼戏莲,借寄平凡朴实的愿景,美满和谐、子孙繁衍、生生不息。
以大红、大绿、亮黄、亮紫等高明度、高纯度的色彩为主色调,浓郁、艳丽。给予大胆、热情、温暖之感。绣线间的色彩,选用对比色或互补色进行搭配,施以白色绣线勾边,保持整体色彩对比鲜明,又弱化互补色给人强烈冲突感,使配色艳而不俗;或用同色系不同明度的色彩相搭配,在衔接处互相交错,形成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均匀渐变,使配色艳丽而柔和。黑色、白色和金色中常被用作底布之色,也偶有用浅蓝等色,凸显画中艳丽的刺绣图案。
洮绣因其步骤、绣法、自成风格。绣前纸上画好“花样子”,将图案剪成剪纸,贴在绣布上;或直接用笔在选好的绣布上画好“花样子”。根据“花样子”、绣品的用途,选择材质、薄厚、色彩适宜的绣布。挑选棉线、人造化纤线、丝线等,能凸显图案色泽和质地的绣线。择一合适绣针、针法及绣法,将绣布置于绣绷上,在绣布上手工进行刺绣。而针法、绣法又可细分。针法有平针、参针、挑针、长短针、空实针等;绣法有错针绣、网地绣、锁地绣等,有掇花、盘花、贴花、拼花式样等。
洮绣借底明代江南刺绣而兴,经以时岁沉淀、寓意,形成当地特有民间手工技艺,因依存于各种生活用品而衍流,有可施以刺绣的鞋垫、鞋面、围裙、马夹、腰带、袜底、耳套、幼童的帽子、荷包、门帘、被面、枕顶等。当地妇女所穿方口鞋,在鞋面前部进行刺绣,使整个鞋面更加结实,不易被脚趾顶破,有利于劳动过程中对脚面的保护,实用兼有温厚朴素的审美。
凡经以岁月传承的物件,若要符合历史规律,必要结合所处时下审美主流加以创新,方可遗久历史。如今洮绣已兼有时下主流元素,图案原形取材广阔,更注细节精巧,色彩搭配、制物施用更倾向精秀工艺品,妇女借以谋得生计同时刺绣也得衍生流传。
记者 丁玲/敏艳芳